查看原文
其他

年味是什么?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

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-04-03

今日看点

越来越多的人说,现在过年真没意思。过年不用买新衣,不用买年货,动动鼠标都能送货上门;不用发红包,不会看春晚,手机代替了所有的仪式感。当这个时代越来越科技化、便捷化的时候,人情味和年味似乎正在变淡。新年将至,你眼中的年味是什么?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过年?下面的回答或许是最好的答案。


年味什么时候开始变淡


总觉得小时候最有“年味”。


那时候的小孩子早早买好棉衣,郑重地收进衣柜,一定要等到初一早上再穿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,预示着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开始。

 

年关将近,爸爸妈妈忙着打扫卫生,忙着包饺子,忙着将花花绿绿的糖果和新鲜的水果买回家。大年三十那天,爷爷写好对联,用现熬的浆糊把春联贴上去,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,忙着递对联,递刷子。吃完年夜饭,全家一起围着火炉看春晚,孩子们在外面的小院里放鞭炮、看烟花。初一全家都要起个大早,吃完饺子就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,基本腿还没着地就被爷爷奶奶拦住扶起来,往小孩的口袋里塞红包和糖果。

 

可是后来,我们再也不用囤积年货,输入密码,一个按键,隔天快递小哥就能送货上门;穿新衣也不再是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仪式感,因为一年四季总有穿不完的新衣服。年夜饭也不用早早准备,费尽心思,酒店里提前预定,大厨会为你搭配好精美的菜肴,或者全家选择一个温暖的地方,旅行过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看春晚的只剩下我那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爷爷奶奶了,其他的人成了低头族,叮咚一声,我收到了大人发来的红包……

 

纪录片《舌尖上的新年》有这么一段话:

 

“年味越来越淡,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……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:吃什么呢?你们想吃什么呢?儿女们都说随便,您随便做。只好年年依旧。”

 

春节,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感,我们在这一天告别过去忙碌的一年,迎接未来崭新的生活。我们都说年味在变,年味,究竟是什么?


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,不同职业的人,谈谈他们眼中的年味。


 “过年的年味儿就是看着儿孙”

(30后 退休老干部)


孩子们都长大了,有了自己的家庭,一年也很难见上几次,对我这个老人来说,过年的年味儿就是看着儿孙辈。咱们这儿的年俗,正月初二儿孙辈都要来姥姥、姥爷家。以前呐,初二你们来之前,我跟你姥姥早上五点多就起床,开始给你们准备饭菜,咱们家里人多,得准备好几桌。你们一来,全家人一起帮着做,虽然我们累点儿,但是能够把一大家子人聚集起来,一起唠唠家常,我们很高兴。现在你们都懒了,改从外面订饭了,少了一起做饭忙碌的乐趣了,不过你们还得给我们这俩老人磕头拜年,哈哈哈。


 

 “过年的年味儿在于亲人团聚”

(40后 退休教师)


以前过年的仪式感很强。大人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祖坟请“年”,也就是祈求祖先的保佑并把这份保佑带回家里,这样未来的一年家人都会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。那个时候家里还会供奉祖先的牌位,大年三十村子里同姓的族人会一同拜祭祖先,然后去同族的长辈家里磕头拜年。现在生活条件变化很大,春节更主要的意义是亲人团聚,平时可能远隔千里的家人可以在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,展望未来。每个人,每个家庭,乃至我们的民族、我们的国家,都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过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,让我们可以坐下来总结得失,继续向前走。

 


“期盼过年的原因是期盼亲情”

(60后 企业职工) 


我觉得年味儿一直都有。以前在农村物质上比较落后,只有在过年才能改善,这种强烈的对比导致人们格外期盼过年。只有过年杀年猪才能有肉吃,有新衣服新鞋穿,有细粮包饺子,同时在过年期间也可以睡个懒觉,不用早起去做农活,晚上可以晚睡一些听大人讲故事。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物质条件都大大改善,生活水平大大提高,精神需求变成了现在大家期盼过年的关键因素。比如说,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、工作,出国去异国他乡打拼也成为了家常便饭,过年成为了许多家庭团聚的重要契机。尤其是作为父母,对于过年的期盼实际上来自于对孩子的思念,是对于亲情的期盼。

 

“年味儿的根,就在家里,在家人身上”

(70后 企业职工) 


对于我来说,年味儿一直都在,只是方式有了变化。在我小时候的八十年代初,年味儿主要来自亲情和物质。那时人们对过年的期盼主要来自两方面:一个是辛苦一年之后对于短暂休闲的期盼,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温暖;第二个就是期盼物质上的改善,包括过年期间比较丰盛的饭菜,还有新衣服。现在人们可以经常逛街,但是当时一年只做一次新衣服,按理来说是得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的,可是孩子们都等不及,于是大家在大年三十还在干活的时候,就把新衣服穿在里边,把旧衣服套在外边,这种现象在今天看起来都是十分有趣的。以前大家没有手机,没有朋友圈,所以在初一的时候大家都会到彼此的家里面对面拜年,人们带着对他人的祝福聊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,亲情在这种话语的沟通交流之中是一直在流动的。


到了现在,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很多,但是还是在想尽办法延续传统习俗。比如说拜年,以前我们面对面拜年,后来有几年电话和短信拜年特别火,过春节可能要回复几十上百条拜年短信。现在有了微信,交流就更加方便了,不仅可以语音,还可以视频交流。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,大家一起守岁,这些习俗我们还在坚持。年味儿其实就是找回记忆中熟悉的味道,有人在就有年味儿。每年春运的规模之所以这么大,也就是因为人们都尽量要在过年的时候聚在一起,寻找家庭、亲情的温暖。年味儿的根,其实就在家里,就在家人身上。

 


“春节是忙碌一年后的一份“‘小确幸’”

(70后 学校教师) 


小时候过年,心里面特别高兴,可以买新衣服,还能收到压岁钱。经常是拿到压岁钱后,就跟其他同学一起跑出去玩,玩一整天,回来后就得给家里面干活了,但是依然很开心。工作了这么多年,每年都是忙忙碌碌,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,就只剩年后这几天了。与发小、同学一起相约聚会、短途旅行,这也算是我这个70后的一点“小确幸”吧。

 

“春节让我们牢记中国才是我们的根”

(90后 美国留学生) 


来到美国三年了,坐标美国东部,由于我所在的城市并未将春节列为节假日,所以春节期间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上课,有海量的作业等着去完成。当国内的亲戚朋友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,由于时差原因,我可能正在上着专业课。下午下课后,跟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相约去超市买点食材,大家一起包饺子,当然也会邀请国外的朋友,他们非常愿意学包饺子,每次教他们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,顺带给他们讲讲春节的习俗。有时也会去Chinatown,在那里中国的传统年味儿会更浓厚,会有舞龙舞狮、庙会等等。虽然大家每年都会吐槽春晚,但对于我来说,春晚是真的可以给我安慰,当听到主持人说“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中央电视台”,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,乡愁达到顶点。不得不说,我真的害怕听到《我爱你中国》《我的中国心》,一听到,眼泪就止不住。虽然整体来说,海外过年的氛围不如国内,但也正是春节将海外华人联结在一起,让我们牢记我们是龙的传人,中国才是我们的根。

 


“为了守护万家灯火,无悔坚守战斗一线”

(90后 武警战士) 


来到部队后,年味儿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不同。新疆从军六年来,由于反恐维稳的形势,过年都无法回家陪伴父母亲人,这虽然是一种遗憾,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,有机会体验到军营独特的年味儿。由于所在部队的特殊任务,过年依然要担负战备执勤,因此对于我来说,过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连队下发的节日安排表,可以稍微安排下自己的休息时间。尤其是出完任务领到手机的那一刻,终于可以跟家里人通个电话。一进宿舍,战友们都自觉地搬个小马扎坐一排,在那儿打电话,说着不同的方言,时不时来一句“我爱你”,简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另外就是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,比如你画我猜、同心协力、拔河、篮球赛、叠被子大赛等等。当然还有一个过年的保留节目就是“快乐5 公里”,可能其他人会问过年为啥还要搞竞赛,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。在军营过年,虽然少了父母的陪伴,但有很多战友陪伴,有属于我们军人的独特年味儿。为了守护万家灯火,无悔坚守战斗一线。

 


“春节不能回去过了,但是平时还是会多回家的” 

(90后 民航地勤) 


今年会是第二次没有在家过春节了,其实慢慢也就习惯了。我们这个工作性质就是这样的,平时工作都是倒班制,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周内周末的概念了,逢年过节也是如常,毕竟是为大家服务嘛。虽然春节不能回去过了,但是平时还是会多回家的。说起年味儿吧,相比以前还是淡了些,不过看看春运期间的客流量,在春节前十天就已经开始慢慢变多了,然后快到春节的这一两天会少一些,之后可能初二初三就又开始变多了,其实春节回家团圆这件事,在大家的心中依然还是很重要的。

 


“在海外的日子,‘每逢佳节倍思亲’的心情总是格外强烈”

 (90后 伦敦 本科生)  


伦敦过中国新年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,虽然称不上全民皆欢,但也有许多外国朋友加入其列,共同庆祝。我在英国留学已经三年了,由于国外学制不同,留学生并没有春节的假期,要照常上课。在海外的日子,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心情总是格外强烈。今年我们小伙伴一起在伦敦租了一个airbnb,打算大家一起吃火锅,每个人各烧一道拿手菜,共同分享。大家从英国各地坐火车来伦敦感受新年氛围。我们虽然都在英国,但平时都分散在各个角落,趁着这个机会难得一聚,饭后大家会一起聊一聊,叙叙旧,喝点小酒,和家人视频一下。虽然远离他乡,没法与家人共同庆祝,但我们会选择与小伙伴一起度过,也算是在国外留学时,以别样的方式迎接中国传统新年的到来。

 


“第一次在外过春节,一个人还是会有点想家”

 (90后 香港 研究生) 


今年要在香港过年了,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了。春节期间只有三天假期,不过年味还是很浓的。好像是腊八还没到,住的地方早都已经是春节装扮了,电梯口的小福字也挂了一排排,小区公寓、学校食堂都摆放了金桔树,寓意吉祥如意。外面的小广场上,各式各样的彩灯也蛮喜庆的。刚开学还来不及去更深入地感受一下香港街头的年味,第一次在外过春节,一个人还是会有点想家。计划除夕和小伙伴们一起买菜做饭,一起包个饺子。要过年啦,新年快乐,恭喜发财呀!

 


“春节的线上狂欢,终究不及线下温暖”

(90后 上班族) 


我每年的春节都是会在家过,现在在外地上班,过年了还是一定要回家的。感觉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,春节期间大家都会发微信红包,不过我总觉得春节的线上狂欢,终究不及线下温暖。春节期间我一般会约上三五好友,一起泡泡茶、聊聊天儿。想起小的时候,总是和家人一起,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。吃完年夜饭了,就会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出去放鞭炮,还会玩些趣味小游戏。长大以后,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,现在限制烟花爆竹燃放,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,总之还是很怀念以前的春节的。

 

“年夜饭在家里吃,才更有团圆的感觉”

 (00后 本科生) 


我在悉尼上学,澳洲一般这个时候都在放暑假了,假期相对也比较长。所以基本上都能回家过年。悉尼的年味还挺浓的,会有很多十二生肖的展览,那里有很多华人很多嘛。回到家里过春节还是很开心的,不过这两年来我们年夜饭都会在餐馆吃,现在预订年夜饭的餐馆有很多,父母会提前安排好,然后叫上爷爷奶奶一起出去吃。可能是在家里要张罗好一桌年夜饭还是很费神费力的吧。不过我还是觉得,年夜饭应该在家里吃,才更有团圆的感觉。一家人一起去买年货,一起在家准备饭菜,过年就要这样才更有意义。

 


结语


通过对老中青三代人的采访,我们发现,虽然时代在发展,人们度过春节的形式有所变化,但是年味依然还在,春节回家、与亲人团聚依然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。每一个时代都会塑造出不同的过年形式,可是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始终未变。

 


就像冯骥才所说,“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、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,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。”春运也正折射出中国人对于家庭、亲情的重视。新的春节民俗正在形成,而其核心的家国观念始终未变,年味儿依然在人间。


END


责   编 | 王硕祎  林一民  曹   峰

美   编 | 邢   拓


推荐阅读

“万星烂天衢,广庭翻人潮”,最浓的年味,从一场灯会开始

春运里的中国

年货简史:见证中国社会巨变迁

小年:归家有期,去赴故乡约,去见故乡人

故宫、长城、看升旗变成“老三俗”,这些地方藏着老北京的“新文化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